月经,是女性生命中最亲密的伴侣。然而,这位温暖又可靠的女性朋友却时常被包裹在污名和羞耻之中,有人称她为“大姨妈”、“M小姐”、“野”甚至“脏东西”等。这些标签使人不敢直呼她的真名。然而,月经实际上是串联女性一生感情的象征。
俗话说:“月事顺利,事事顺利”,当月经未按时到来或频繁出现时,女性会感到焦虑,担心是否患上疾病?怀孕了?还是进入了更年期?月经不仅是女性对生理期待,亦是身体健康状况的友善提醒,更是温暖而又可靠的陪伴。
女性所期待的月经,其实就是子宫内膜在卵巢周期性排卵的影响下,脱落并出血的现象,标志着女性生殖功能的成熟。根据美国妇女健康政府的定义,月经周期是从首次月经的第一天开始计算,一直持续到下一个月经的第一天,一般而言,平均周期为28天,但成年女性的周期范围为21到35天,而青少年的周期可在21到45天之间变化。月经周期的时长是由荷尔蒙所掌控的正常生理现象。月经反映的是卵巢的正常功能。女性的卵巢每个月都会发生周期性变化,体现了身体的健康状态、性腺轴功能以及卵巢排卵的正常情况,为孕育下一代做好准备。可月经这正常不过的生理现象,却常常被视为不可搬上台面议论的话题,导致了月经污名化。
月经污名,指的是女性因为经历月经而遭受贬低,必须忍受偏见、歧视,甚至面临社会排斥的现象。这种现象往往与文化、宗教、社会传统和教育等多方面因素脱不了关系。例如,女性可能因为害怕公开讨论月经或使用卫生棉而感到不安,甚至必须使用含蓄的词汇来代替月经和卫生棉,如常用来M、大姨妈、来东西等词汇来指称月经,而卫生棉也可能以面包等委婉的说法来称呼。在2022年,高洁丝进行了一项针对马来西亚年龄介于10至24岁的750名女孩的有关月经贫困与羞耻月经研究,揭示超过半数的女孩表示在月经期间不想上学。与此同时,研究还揭露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尽管超过86%的受访者认为月经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只有32%的人能够舒适地与他人公开讨论此话题,其中包括与异性谈论。这一发现凸显了在现今进步社会中,仍旧存在着对于月经话题的禁忌,“月经羞耻”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举例而言,女性在购买生理用品时,店员会“贴心”使用黑色塑料袋包起来,以避免引起他人关注。另外,卫生棉品牌包装不能展现月经相关图像和颜色,这些例子就是典型的“月经羞耻”,需要通过加强性别教育,改变社会观念,来促进更包容而尊重的对话。社会对月经的负面看法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也限制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自由与平等。
“月经污名化在当今社会广泛存在的原因之一就是源自于社会观念和宗教信仰”。拥有15年指导经验的性教育工作者性学专家吴启明深刻地意识到,月经污名化是个人成长背景、社会环境、宗教信仰以及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误解。“这种污名化的形成是相当复杂的过程,涉及了个人的心理认知、社会观念的塑造,以及对月经的错误理解。”他认为,既然各个族群都有各自信仰的宗教、文化与习俗,那人们就应该相互尊重和包容。
宗教与文化对月经的影响
宗教信仰在形塑社会对月经看法与观念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在一些文化和宗教传统中,包括印度教、伊斯兰教以及其他宗教体系,存在对月经的污名观念。马来西亚印度教总会中委格罗丽表示,印度教存在经期的女性是“不吉利”(inauspicious)的说法,因此女信徒在经期中是不被鼓励去寺庙祈祷(pooja)或在自家宗教活动中祈祷,她们也禁止为祈祷者准备食物。她解释,印度教认为月经是“不洁”的是基于女人的身体在月经期中变得虚弱,有者经痛,及易感不自在,影响祈祷专注力,所以才有此忌讳。此外,由于印度教的祈祷仪式需要屈膝下跪等身体动作,月经期的女信徒极感不便,所以也不被鼓励祈祷。
此外,伊斯兰教的古兰经《An-Nisaa'》第43节摘录中,清真寺不允许处于经期的女性进入。同时,处于经期的女性也被禁止礼拜、禁止触摸圣经或读诵古兰经、禁止性行为。这是为了强调在进行礼拜时应该保持身体和精神的清洁状态。然而,在伊斯兰教中,一些学者引用《Nail al-Authar》等著作来支持女性在经期时被允许到清真寺祈祷,条件是只能经过而不停留,或者在清真寺的特定区域内进行。这显示了宗教内部对于这一问题存在不同看法。
月经禁忌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存在一些观念和习俗。例如,来月经的女性避免参与宗教活动,因为女性在月经期间被认为是“不洁”的。例如,避免接触家庭物品。在传统上,女性可能会被劝告避免接触家庭中的一些物品,如床上用品、神龛等,以免“污染”这些物品。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些这些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已经逐渐淡化许多人不再坚持这些习俗,而更加注重性别平等和科学知识。
社会观点与本地习俗的影响
此外,在一些社会当中,月经被视为一种污秽。这种看法已经演变成了不良习惯,深深嵌入人们的思想中。在印度社会中,女性在经期时常常被打压和羞辱,甚至面临被排斥的风险。在印度的宗教文化中,女性在经期被视为不洁,因而遭受歧视。在一些寺庙和宗教场所,女性在经期被禁止进入,被认为是对神圣场所的亵渎。这种观念反映了一种对女性身体的不正当偏见,制造了对月经的污名和歧视,影响了女性在社会和宗教场合的平等参与。
新纪元媒体系毕业制小组月经研究所最近对118位来自不同族群和性别的受访者进行了一项关于月经认知行为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显示(参考图1.1),有42.4%的男性认为女性在生理期时不应进入宗教场所或进行宗教仪式,而57.8%的女性也表示在月经期间不应参与这类活动。通过对巫裔马来老师哈法蒂(Hafatin)的采访了解到,在伊斯兰教中,原本将女性的月经期视为一种排毒过程,以确保她们的身体能够得到良好的休息。因此,在穆斯林文化中,女性在经期通常被禁止参与祷告和斋戒等宗教仪式。这项问卷再次反映了大马社会中月经禁忌确实存在,以生理的现象来限制女性进入某些场所的举动,加深了女性在社会中不平等的地位。
行动语言的塑造
此外,此次调查结果也显示,男女在获取月经相关信息的途径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主要通过朋友(66.7%)和社交媒体(60.6%)获取相关信息,而较少通过老师(42.4%)、父母(30.3%)和亲戚(24.2%)。这表明在正常的社交互动和人际关系中,月经话题在男生之间相对较为频繁地被提及。
相反,女生主要通过与父母(85.7%)、朋友(64.3%)、社交媒体(63.1%)、亲戚(42.9%)以及老师(40.5%)的互动来获取月经相关信息。这说明在女生的日常生活中,月经话题在家庭、友谊以及教育环境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她们彼此了解和分享的重要话题之一(参考图1.2)。
在塑造社会观点方面,家人和朋友的言行举止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日常生活中,女性成员往往在月经期间受到更多的限制,这些限制体现在一些传统信仰和文化观念中。比如,女性在来月经的时候不可以洗头、不能游泳、卫生棉需要放在隐秘的地方,避免被他人看见等。这些规定可能源于陈旧的迷信或文化传统,但却在社会中得到了传承和强化。
与此同时,一些不了解月经的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对散播月经负面的言论,例如,认同女性在生理期时不能进入宗教仪场所和进行宗教仪式,不可以碰卫生棉不然发不到财等。这种观念导致了月经禁忌与污名化,使得女性在经期面临更多的社会压力和刻板印象。
总的来说,月经是女性生命中一个自然而神秘的周期,见证着成长、变化和坚韧。然而,社会对月经的观念和对女性在经期的对待仍然存在误解和污名新纪元媒体系毕制小组月经研究所要探讨社会演变中月经面临到的挑战与进步,探讨来月事的职场人在工作场所面对的问题与生理假的正当性,以及月经教育的重要性,促使大众可以更开放地谈论月经,破除月经羞耻,减少对月经的污名化。我们期望唤起更多对月经的关注和理解,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尊重女性的社会环境。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月经平等权益而努力。
Comments